logo

ddadaal.me

美好的回忆和未知的未来:写在研究生开学前

2020-09-11 18:42:00 UTC+8
4844
25 分钟阅读

✨AI全文摘要

昨天晚上,作者把重达100多斤的行李寄走了,标志着研究生生活的开始。

Azure AI Language Service驱动

昨天晚上把重达100多斤的行李寄走了,标志着研究生生活的开始。在这个最长的假期中,我止不住地回忆过去四年的美好生活。而对于研究生以及未来的生活,我却充满了未知和迷茫。

最长的“假期”:为四年划上句号

毕设

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本科最后半年的计划,从和在学校边和兄弟们享受人生边做毕设,变成了……在家里疯狂做毕设。

选课题的时候,学院老师给的课题中至少一半都是机器学习相关,剩下的看上去要么是搬砖要么是学术,完全不感冒。于是找了研究生导师要课题,没想到一要就是一个大项目,虽然也是搬砖,项目最后也是个玩具不投入实用,但是算了,没办法了,996地连续肝了2个多月(但其实每天真正写代码的时候只有8-9h小时),才最终肝完。

2月23日的编程时间
2月23日的编程时间

肝这个项目还是学了不少东西,试了不少新技术(比如ASP.NET Core、gRPC等),还顺便配置好了vim,但是学到的东西基本也都是些工业上觉得太玩具,学术上不care的东西,用处其实并不大。但是,我觉得我喜欢的东西基本都是这种工业上和学术上都用不上的东西(比如一些奇怪的没用的code trick(比如强类型i18n解决方案啥的……),这也挺矛盾的……

盼望开学、开学和毕业旅行

这段时间内,除了写毕设,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是盼望开学。1月希望2月开学,2月希望3月开学,3月希望4月开学,最后直接拖到6月中旬,行吧。

确定开学的时候高兴死了
确定开学的时候高兴死了

虽然没能在学校待到最后一个学期,但是最后在学校的这半个月也是相当充实和完美了,可以勉强称作一个完美的句号:

  • 完成毕业相关的事
  • 各种约饭
  • 各种拍照
  • 和某网友吃了迟到四年的饭
  • 唱歌
  • 和羽毛球群打了一场几场球并拍照
  • 去仙林看了一眼
  • 和宿舍和兄弟们聊天喝酒到深夜

在这段时间我们还敲定了毕业旅行的计划。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,对旅行本身我其实并不太感冒,但是去西北听上去还可以,因为西北的自然风光确实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。

一些旅行照片
一些旅行照片

离别

其实离校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离别的伤心,但是在毕业旅行之后,我因为看牙又去了趟南京,在南京走过学校的时候,突然涌上来了一股伤感的情绪。这段假期内,我也每周和老乡同学在同一个商圈见面吃肯德基,而前几天当老乡同学开学走了之后,我也感到了一丝失落。

几个月前,我们还在畅想回校之后要做的各种事情,想到毕业旅行还能见面,而现在这些遮盖离别的美好的愿望已经实现了,剩下就只有离别了。当时和我一起玩耍一起欢笑的人已经离开了,一个人站在同样的地方,就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。

我记得,高考完当天晚上的饭局已经凑不齐所有人了。谁又知道,下次大学的兄弟们凑齐,又是什么时候呢?就算凑齐了,每个人有自己新的经历,有自己新的人际交往圈,我们也回不到这几年了。

本科四年:最美好的四年

每个人对自己的本科四年都有不一样的感受,对我来说,本科四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,前无古人,可能也后无来者了。

认识的人

我很幸运能在大学期间认识这么多的朋友。

比如我的室友和"酒肉朋友",我大学第一次才住校,但是很幸运遇到他们,和他们呆在一起我感觉很放松,和朋友们出去出门、散步、吃饭,让我的大学生活完全没有了孤独。

比如比赛、项目的队友,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让我感觉非常地充实和有动力。

比如社团的同学。虽然我们微软学生俱乐部是个小社团,每年搞的活动也都是比较简单,也没那么多的乱七八糟的利益关系,但是还是非常高兴有这么多的同学能够一起,在繁忙的学习之余,为社团的建设出一份力。

比如一起打羽毛球的伙伴。虽然我羽毛球水平非常的业余,但是有人一起打球就是一件非常让人放松的事情。在大三下非常忙的那段时间,我们也基本每3-4天打一次球,这段时间里,打球就是肝各种作业之余最让人期待的事情了。

除此之外,还有认识的ingresser、外校的俱乐部伙伴等等。和各位同学和朋友一起学习、一起研究项目和题目、一起参加比赛、一起玩耍、一起欢笑,让我的大学生活成为我目前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。

合影
合影

体验的事

我依然能清晰地记起这四年经历的事情。很多在大学的经历,现在想起来也激动人心。

我记得:

  • 16年12月第一次参加的hackathon。做了一个现在看上去像玩具的项目,还拿了奖
  • 大一的EL比赛。第一次尝试使用Unity框架,做了个3D游戏
  • 大一的虎头蛇尾的社会实践。
  • 大一暑假去微软亚研院参加的微软学生夏令营。第一次认这么多的俱乐部同学
  • 大二的两个软工课。和队友一起疯狂地肝,各种周末和假期也不例外
  • 大二和同学参加的某区块链比赛。本就想水水,最后却参加了决赛并拿了奖。决赛的时候正值软工3第三迭代被推翻重写,所以答辩结束后就跑回来南京
  • 大二暑假和大三上学期和同学参加的花旗杯。9月份的时候和另外一位前端疯狂肝项目。
    • 念得奖名单的时候,顺序是优秀奖、三二一等奖。我们每次念名字都觉得是我们,直到最后还剩一个二等奖一个一等奖没念的时候,我们都开始起身(去领二等奖)了,结果却不是我们,我们高兴得跳了起来。
  • 大三的当俱乐部主席的经历。周周从鼓楼往仙林跑去做社团相关的事情。
  • 去微软的实习经历。最重要的是生活工作的平衡。

这些难忘的大事之外,我却对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记忆犹新。

我记得:

  • 第一次上英语课认识了一位四年的朋友,每周在宿舍五楼的空地用英语聊天(英语课要求)
  • 某天晚上6点下课,从仙2出来跑到四食排长队吃饭,然后去仙一上通识课。这段时间天快黑了,天上有晚霞
  • 大一上学期没出过校门。最后一门期末考试是政治课,9点考完,和室友第一次出门去了夫子庙,晚上回来在和园吃晚饭,边吃晚饭,微积分成绩就出了
  • 在微软学生俱乐部和其他俱乐部的学长学姐hackathon肝完后,去中关村附近的某个烧烤店吃夜宵。10点多的中关村路上没什么人,却仍然很亮堂
  • 有次和室友一起骑车去仙林中心看电影,看完电影突然下了很大的雨,冒着雨出门在电影院旁边的subway吃饭,之后不记得了
  • 有次和室友一起在学则路吃饭,吃完饭走回来,欣赏仙林的风光,途中参观了南师、南邮和羊山公园
  • 大二12月左右下了很大的雪,一天下午2点有课,中午和室友早早出去看雪和打雪仗(毕竟南方人)
  • 大二某天下午4点上完课,不想回宿舍,和室友去后山附近转了一圈,吃了晚饭后去了天文台后面的宿舍区,7点多天黑了想坐校车回来,结果没想到本应该10分钟一班的校车,30分钟都没来,没办法只能又走回宿舍
  • 托室友的福,我们可以蹭他的琴时琴房练钢琴。有一次正在宿舍肝czy的测试作业,肝完后去食堂吃饭回宿舍休息一会后去了琴房,连续不停地练了3个小时
  • 和外校ingresser在仙林中心约饭、一起在南大内做任务拿了一个覆盖人口的黑牌、去南邮清理绿军的portal
  • 和一个室友去鼓楼apple store买iPhone 7,回去之后和其他室友在仙林中心集合吃烤鱼。那烤鱼70几块钱一斤,和我在老家吃的感觉完全不一样
  • 大二要离开仙林的时候,经天路的万达茂建好了,和朋友骑车去万达茂逛和吃饭,一个硕大的商场几乎没有什么人。骑车过程中小米6从书包上甩下来了,但是连痕迹都没有
  • 在苏州的时候我每天出门走路看工业园区南边的风景。有一次往南走,越往南走越像工地,最后走到一处拆迁场地
  • 在苏州的时候和同学一起骑车从南边的独墅湖附近到北边的金鸡湖,逛了一下周边的商圈,然后晚上坐公交车回房子
  • 在鼓楼的时候,经常吃完饭自己或者和同学去旁边的东大和南师逛

这些小事的记忆有的完整有的模糊,但是只要想起这些小事,我就想回到了当时一样,又重新体验了一番。

自由

在拍学院的毕业纪念视频时,有一个问题是用一个词概括大学生活,我的回答是这样的:

自由。

整个大学期间,除了课内作业,我选择去做的事,大都是我自己想去做而做的。社团、志愿活动、各种比赛等等,都是我自己想去做而去做的。

这些自由的尝试和亲身体验让我真正知道了我喜欢做哪些,不喜欢做哪些,对我还是很有作用的。

很感谢学校和学院能够给我们如此大的自由度,去追求和探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。

这没有yygq。

如果从功利的角度来看,我在大学期间其实缺失了很多东西:没有参加学生会团委等、没有去过实验室、没有做过科研、没有参加很多拿得出手的比赛和实际项目、没有参加三四个实习……

但是我能很自豪地说,我在大学期间做的事情,都是我自己内心想做的才去做的。

  • 我想加入微软学生俱乐部,于是在里面工作了3年
  • 我想打羽毛球,于是认识了一些院内院外的羽毛球伙伴
  • 我想把项目做好,于是在EL、软工2、软工3、架构等比赛和课程中,我把全身心都投入到项目中
  • 我想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,于是就去参加了献血志愿者、打扫紫金山的一部分、南星计划等,没有考虑什么这些实践“有没有用”
  • 我不想搞科研,于是没有参加实验室
  • 我对学生会等机构没有兴趣,于是大一的时候我另外三位室友都加了院团学新,就我没有加

虽然这可能确实让我错过了一些机会,但是我在我想做的地方做到了do my best,也通过体验各种事情,“去追求和探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”,而不是把时间花在自己不想做的、却“有意义”的事情上。

后无来者?

这大学四年让我回忆如此深刻如此难忘,不仅是因为它很美好,更因为可能这种美好以后也不会再有了。

体验的事:研究生期间以及工作后,绝大部分时间都会投到自己的学业和工作上,不会有太多时间和兴趣参加其他活动,尤其是一些“无意义”的活动。

认识的人:当然,研究生和工作期间也会认识新同学新朋友,但是由于参加的活动将会减少,社交面会急剧变窄;而且,研究生期间的同学和以后的同事都是成年人了,都懂了自己想要什么,都有了自己的安排,都有了自己的人脉圈甚至家庭,不能像本科时的兄弟们一样时时刻刻泡在一起。

自由:这就完全不可能了:毕竟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就是实验室工作,工作时也是老板想什么时候就得做什么,喜欢做得做,不喜欢也得做。

另外,本科这四年,我喜欢的事和我的目标是重合的。所以这四年中,我能够全身心地做我喜欢的东西,并且没有感到丝毫的后悔。可是从现在起,事情似乎发生了变化,这种完美的匹配似乎消失了。

研究生及未来:未知和迷茫

我从小时候开始对计算机感兴趣,一直到本科毕业时,我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:从事计算机行业。

高中的时候,我就确定了学软件工程,甚至把软件工程志愿填在了计算机科学之前(当然,反正也上不了计科);大学前几年,我甚至完全以工作为主要目标,完全没有考虑读研的事情。

有目标、有热爱的人是幸福的,不迷茫的。因为我对计算机的喜爱,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折腾编程,并且乐此不疲,虽然没什么成绩,但是客观上打下了一些底子,对行业比其他人更早有了认识;因为有了从事计算机行业的目标,所以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我能比996更夸张的投入,因为我知道我喜欢做这个东西。我一直想着,大四毕业后,能够加入微软,开始全身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用轮子哥的话说:有人给钱让我做我喜欢的事情。岂不美哉?

但是,在加入微软前一刻,我出于一些理由,偏离我畅想了十几年的生活,选择了读研。

虽然很多人都在祝贺我去了北大,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读研是一个必须的选择,大家都认为我有一个光明的前途。

但是,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未知,并且感受了未知带来的迷茫。

逃避和防御性的读研理由。

下表是我本科时读软工的理由以及和读研究生的理由的对比(非一一对应关系)

本科时读软件工程的理由读研究生的理由
喜欢国际形势恶化,微软等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发展会受到限制
软件行业发展很快学历通货膨胀,本科学历在之后不够用
软件行业能够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,提高生产力看看这行业有没有其他道路

可以看到,我读研的理由都是逃避和防御性的:我读研不是我想做什么,而是我不得不做什么

而这样的理由是不能支撑我继续本科时、甚至小时候的那种热情的。

这种逃避,也让我失去了目标,失去了方向。

我不知道……

我不知道我读研的目标。

  • 是发论文?我对科研没有兴趣。我并不认为我的能力能够去扩展人类知识的边界。我想去做能够投入使用的工作。
  • 是打磨简历?对于现在的公司来说硕士和本科学历基本没有区别,而我本科简历在本科候选人中的竞争力很强,但是三年之后,我的研究生的经历在研究生的候选人中绝对不会不会很强,从这方面看来,对简历来说其实是反作用
  • 是提高技术?我甚至不知道我现在对什么技术感兴趣

我不知道我应该研究什么方向,选什么实验室。

  • 我对机器学习没有兴趣,可是现在基本上所有实验室都在做机器学习,比如本院基本找不到不做机器学习的实验室。
  • 北大夏令营中20几个实验室,要真按兴趣,我一个也选不了
  • 现在选的计算中心,当时吸引我的原因仅仅宣称做的工作都是实用的工作,没有一个具体的方向

我不知道以后去哪儿,去做什么。

  • 去微软等国际大厂?硕士和本科对它们基本没有区别,白白浪费三年
  • 去国内大厂?我对国内大厂有一种厌恶的感觉,并且在微软划水都觉得累的我,去996可能一个月都撑不住,我觉得还是生命更重要
  • 去小厂?不了解,而且国内对大公司的垄断过于宽容,以后小厂只会越来越难过
  • 去创业?没有胆量,没有经验,没有人脉,没有资金,最重要的是没有idea
  • 去体制内?但我仍然想做计算机,想做技术,想体验新东西

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?

刚过去的四年中,我有同行的同学和朋友,有(自认为)坚定的目标,有足够的动力去走我自己想走的道路。这四年,虽然不能说我毫不后悔,但是我能肯定地说,我过出了我自己想过的生活。

而现在的我,没有目标,没有研究方向,用单薄的防御性的理由就选择了读研。

未知和迷茫,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?

评论